南极为什么空气很湿 太平洋上洋流形成原因?

[更新]
·
·
分类:城市
1912 阅读

南极为什么空气很湿

太平洋上洋流形成原因?

太平洋上洋流形成原因?

太平洋由於面积广阔,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
北太平洋情况不同,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
信风带位於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
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
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
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
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广阔,并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
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赤道地带低。赤道附近含盐度小於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於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
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尔西岸。
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
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形成北太平洋环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
南赤道暖流抵索罗门群岛之後,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形成南太平洋环流。

南极考察穿什么衣服?

保暖性最好的御寒能力最好的为羽绒服。
去南极科考建议第一层内衣第二层抓绒衣和冲锋衣外层穿大羽绒衣。
第一层/内层:内衣,关键词:排汗,合身
舒适内衣的标准是“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除此之外,专业的内衣还会考虑到你穿戴技术装备(例如安全带)和活动中的舒适和防护(例如攀冰)。
要求内三层的服装都需要有排汗功能,能够将身体产生的汗和湿气“接力”排放出来,其中内衣的排汗功能尤为关键。一件汗湿的内衣带走身体热量的速度是一件干燥内衣的30倍!因此我们平时常用的棉质内衣在这里几乎就会成为“杀手”
第二层和第二层/中间层和隔绝层:抓绒衣和冲锋衣,关键词:灵活和全方位的保护
抓绒衣注重防风和保暖,冲锋衣则注重防水和防风,这两个可互换、可叠加的层给予你的将是一个全方位和均衡的保护-保暖、防风、排汗。对于南极点远征来说,这两层加上内衣已经几乎可以满
足90%的行程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穿抓绒衣或者冲锋衣的两层着装,也可以选择内衣+抓绒衣+冲锋衣的组合。最重要的是具有如此优秀功能的服装,它们还能保持着很轻的重量,舒适的穿着体验。
外层:大羽绒衣,关键词:绝缘
正如房子需要一个屋顶,手指需要指甲一样,最外层的保护尤为重要。它既能从面料、填充、结构等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隔绝低温和大风,又不能让身体通过前三层排出的水汽在这里凝结。同时它也不能太重,让你能够在一道轻便灵活的“墙”的保护下完成各项活动。
扩展资料
1、填充物
在羽绒服的吊牌中会标明填充物的类别,一般分为鹅绒或鸭绒两种。同等含量的鹅绒比鸭绒保暖性更好,价格也较贵,因为从更大更成熟的鸟类身上采集的羽毛会保暖;羽绒是由羽(毛)和绒(朵状羽绒)组成,含绒量指的是朵状羽绒的含量,户外羽绒服的含绒量一般在80%以上。
2、克重
克重是指一件羽绒服填充的全部羽绒的重量,克重和含绒量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指标,跟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密切相关,但是挑选时不能单看克重,还要考虑一件羽绒服的总面积。
3、蓬松度
蓬松度也是衡量羽绒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其测量的相对误差也较大,很多吊牌中不标明蓬松度,挑选羽绒服时,可将羽绒制品放松铺平,让其自然恢复三分钟,再用手按压制品,随即将手松开,如果能很快回弹恢复原状,可说明羽绒服的蓬松度比较好。
4、面料
羽绒服面料的常用成分多为涤纶和锦纶,涤纶光泽明亮,手感滑爽,手捏后松开无明显折痕但不够柔和,锦纶光泽较暗淡,手感硬挺,手捏紧面料后松开有折痕,能缓慢恢复原状,经、纬纱牢度大,不易钻绒。
一般来说,填充鹅绒、80%以上含绒量、100g及以上克重、800蓬松度、使用能够有效防水透气面料的羽绒服,保暖性能就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