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不如听景原文出自哪里 少林寺达摩洞有什么文化内涵?

[更新]
·
·
分类:城市
2284 阅读

看景不如听景原文出自哪里

少林寺达摩洞有什么文化内涵?

少林寺达摩洞有什么文化内涵?

少林寺达摩洞在少林寺僧院西北两公里的五乳峰中峰山顶下十余米处。去年夏季曾到少林寺,通过甘露台,看到一处路标,700米,可达初祖庵,1500米,可达达摩洞。看路程并不远,认为很容易到达的,谁知和平时散步相差太远,途中有很多段,陡峭,狭窄的台阶,攀登上去,特别费劲,已经精疲力竭了,才走到初祖庵。
初祖庵是原生态的古代建筑,不知道是宋代,还是元代所建。庵堂面阔三间,约十米左右,内有达摩塑像,四壁有彩绘,石刻,砖刻处处可见,呈现一派古朴,肃穆的气氛。院内外有几棵大树蓊蓊郁郁,遮天蔽日。其中一棵古柏传说为六祖朝拜祖庭时,放入钵中带来的。初祖庵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甚至远远超过下面的僧院。可惜,因时间关系,没有细看,又匆匆离开。
又向上攀登800余米,终于到达达摩洞前。达摩洞是一处天然洞穴,宽三米左右,深四五米,里面有达摩塑像。洞前有明代牌坊一座,上刻,默玄处,三字。站在洞前,俯视山脚,可见僧院掩映于苍松翠柏间。向南眺望,对面少室山孤峰耸起,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不觉心胸为之豁然,汗湿衣背的难受,筋骨的劳累,也全然忘掉。
抛开文化因素,达摩洞只是一个普通洞穴,很多人看后,很后悔,爬这么高,看到的只是一个火烧洞,真是看景不如听景。而信仰,文化的魅力,又让达摩洞蒙上了一次神秘的色彩。达摩洞包含了什么文化内涵呢?
包含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面壁精神。禅宗初祖达摩在达摩洞面壁九年,终于使禅宗在此落地生根,得以弘扬,后经几代弟子的努力,禅宗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山下到上面,走一趟,都如此艰难,上面没有水,也无法生存,达摩九年来,需要上下多少次,经历多少磨难。包含了排除各种阻挠,困难,一意传法的毅力。达摩来到中国,先拜见的是梁武帝,梁武帝问他,我盖了那么多寺院,僧房,我的功德怎么样呢?达摩说,这些都不算功德,武帝很郁闷,就打法他走了。梁武帝很相信佛家,可达摩偏偏先碰了一鼻子灰。达摩认为,你有权利,有钱财,多捐献,就能得到福报,那天下人,都一心想着钱财,不就乱套了。其他,还有语言的障碍,教派之间的冲突等。都没能阻止达摩前进的脚步。包含了禅宗的禅定思想。持戒,禅定,智慧,三种学问,是修持者最基础的修炼途径。达摩在山洞面壁,是修炼禅定的功夫,摒弃一切欲望,妄想,杂念,达到一种宁静,住于正念的境界。他找到一种方法,把石壁作为自己专注的对象,每天心如石壁,破除执念,中直不移。渐渐,他感到悠悠然,与造物者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传说,天成日久,他的影子竟印在了石头上。那块影石也就成了禅宗的珍宝,被凿下来放在了下面的大殿中 ,后毁于战乱。一个普通的喝水杯子,名人用过,那就叫文物,达摩洞,也因达摩的面壁,修行,而成了佛门胜迹,可见,文化的影响是多么厉害。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叫听景?

现在人们都热衷于旅游,看看那些不一样的景色。不过村子里面老人们经常这样说,“看景不如听景”,与其去看那些景色不如听别人说的。最开始的时候总觉是那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没有去过怎么知道那些景色不好呢。
过去农村里交通并不便捷,对于信息的来源想比较匮乏,对于外面的世界大都是通过人们的讲解中获取的。听老人讲外面的世界是农村孩子兴奋事情,那独特的景观也在脑子里面发酵。神奇的“龙吸水”,壮丽高山,一望无际的大海,恨不得当时就目睹一番。
老家附近村子里有一个老庙宇,在当地里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有机会去看了一次,过去心目中的那些神秘感逐渐的在淡化。房子都已经翻修了,以前听说过的那些古意早就不见了,无非就是一些漂亮的房子而已。
农村老人说的,“看景不如听景”的确有它的道理。人们在说景的时候往往都通过自己的语言加工,比较夸大,甚至有一些是虚拟想象的,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甚至有一些都被神话,从而也形成了一个个的传说。这些种种综合起来,对于人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当我们实地里去看的时候,反而有着一种失望的感觉。听景是美好的,说景人把自己的经历过的景色,自己的心得经过加工后表述出来,或许那些根本不值得一看的变得有灵性了,使得听过人们疯狂的想去和那些美景亲密接触。
听景的时候可以想象,有着无穷的空间,当我们看到的时候之前所有的想象都已经失去了,心里面自然有一些失落,从而也有了“看景不如听景”这样的话。不过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探索这些真实的景色也是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