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购价格存在的问题
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抑制农药化肥等产品的同步涨价,对此该怎么办?
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抑制农药化肥等产品的同步涨价,对此该怎么办?
既要提高
粮食收购价,又要抑制农药化肥的价格上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要增加粮食的单价,同时要降低投入成本,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可现实情况是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就算这两个条件都达到了,农民就能实现增收吗?水稻、小麦等粮食国家下调了最低收购价,肯定是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依据国内外市场行情给出的指导方案,那么在此背景下农民该怎么办呢?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改善种粮品质。国家给出最低的粮食收购价是一种托底保护机制,并没有让农民必须按照指导价卖粮,就像超市里卖的大米,价格有低的也有高的。如果品质不好,就算价格再便宜,消费者也不买账,就像五常大米,虽然价格高,但依旧培养了很多忠实的消费者,种植优质品种的还会在乎最低收购价吗?调高调低都没什么影响,品质好才是根本。
2、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既然农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那就考虑少用或者不用,改用其他的替代品,农药化肥使用的多,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不好。农村原来种田地都是以农家肥为主,猪粪、牛粪等都是抢手货,加上草木灰等,种出来的粮食吃起来味道比现在好,有粮食的自然香味在里面,也可以卖个好价钱。
3、提高机械化使用水平,发展农业现代化。同样的大米,为什么国外进口的价格比国内的还低,很多农民有这样的困惑,这么低的价格能挣钱吗?可现实是可以挣到钱,因为他们的种植方式、管理方式跟我们有差异,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亩产的产值增加了,成本被均薄了,利润空间加大了。所以农业现代化是将来发展的主流,原来七八个个人干的活将来只需要一个人搞定,这样省出来的就是赚到的利润。
4、抱团取暖,发展农民合作社。农民恐怕有切身感受,如今种粮单打独斗不行了,得抱团取暖,才能在市场中有话语权,近些年很多地方成立的合作社,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农药化肥等物资可以与厂家直接采购,卖粮时又可以定价格。
5、挖掘农耕文化,农业旅游相结合。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火热,不妨换个思路来种粮食,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让城里的家庭来体验种粮,割水稻比赛等搞一些体验活动,游客乐在其中,自己粮食也卖掉了,还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当然,发展乡村旅游,宣传农耕文化,需要当地的政策扶持,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否则就可能不能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一直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得转变观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别人的成功可以借鉴,但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路,这样才能在广阔的田野里发挥才干。
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规模上逐步萎缩。经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数量不断减少,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国有粮食企业普遍亏损,并且亏损现象已持续几年,每年呈递增趋势。
2、 优势逐渐褪失 。 国有粮食企业作为粮食领域的支柱企业,其作用的发挥和效益的产生也与其自身的优势密不可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政策上的国家储备补贴,市场上的独家经营,资金上的专业银行支持,性质上的亦政亦企,如今这四大优势已随着粮食安全体系的稳定和改革的逐步推进而逐步褪失,就连融资上以农发行支撑的渠道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3、用人制度僵化。国有粮食企业存在五十余年,用人制度就凝固了五十余年,虽然是企业的性质,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按企业的模式去改变用人制度。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勤懒难分,优劣难评,优劣难辩在企业中较为突出,优难进,劣难出更是无法实现突破,聘用制的用工模式也无从谈起。用人制度的僵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4、发展举步维艰 。近几年来,国有粮食企业要么收购的粮食越来越少,要么高价收来的粮食低价卖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与日俱下,逐年亏损,目前个别企业连职工的基本工资发放也难以正常保证,在发展上已显得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