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多带孩子去旅行
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不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不是家庭式旅游,也不同于传统的夏令营活动。2016年底,教育部等11家部委发布促进“研学旅行进入中小学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是迄今为止对研学旅行较权威的界定。究竟研学旅行该如何开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从孩子角度看,到底需要怎祥的研学旅行
一、新颖別致的主题教育之旅。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学习知识与品德修养的需要,学校或班级有目的有意识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与旅行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中原寻根研学旅行、北京名校励志研学旅行、“加油向未来野外拓展训练等等。由于这些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载体丰富,又融进了专家讲解、角色表演、演练竞赛等形式,易于被孩子们接受。
二、有声有色的集体生活之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集体研学旅行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去探险,一起去欣赏风景,一起去野外训练,在共同作息中养成团队意识,在共同活动中学会竞争合作,在共同体验中提高探究能力,这不仅是孩子喜欢的,更是家长所期望的。
三、寓教于乐的文化熏陶之旅。为孩子们选择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设计一次快乐的旅行,在旅行中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登山比赛、吟漏、诗会、采访和参观),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书中的名人对话,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获取知识的延伸,得到文化的熏陶。
四、涵养品格的亲身体验之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亲身体验,孩子们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还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活动设计中,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通过对抗演练、逃生演练活动中培养孩子生存的意志和能力,在导游和记者的角色扮演中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让孩子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只有这样才能涵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笔者认为,那些将学生旅行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只要能够达到以上四点,必将是孩子们健康发展所需要的。
为什么选择骑摩托车旅行,有哪些好处?
摩旅是一种体育运动,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有意志、精力、审美力。
摩旅者看重的不只是景点目标,他们看重的更是旅行过程,每一公里的过程他们都看重,沿途随时都可以停下让他拿起镜头,或陷入沉思遐想。摩旅不同于旅游,因为他有时需要苦行僧一样的旅行,或席地而卧,或一张毯子,或一碗热汤一张床铺足矣,苦确是乐,难得喜欢,乐此不疲。
摩旅不同于旅游,因为他有时不需要热闹,却仅仅是因为需要孤独,需要流浪、陌生、寒冷、饥饿,甚至不安全的感觉,需要对风、雨、雪的感受,甚至对夜晚的恐惧……这些均来自于人类生命灵魂最深处的感觉或最原始的感受,其实这也是一种回归。
所以说,摩旅是人性的回归,回归自然,永远是生命的召唤。摩旅,当然与徒步、单车旅行,也有不同。最重要的不同,当然是喜欢摩托骑行的感觉,那是一种在空气里自由游泳的感觉,与生命来源于海洋相契合;还有不同,是他们的胃口更大,他们一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国土,更迫切的急于满足自己去感受的欲望,一直与生命赛跑。
摩旅者亦不同于飚车的摩迷,他的起点和终点始终是温暖的家---他有责任。一路的风景和感受只是他精神的食粮,他只做短暂的回归,但绝不逃避什么或轻视什么。对于摩旅者来说“安全”的“安”字,是家中有个女人(我想是妻儿在坐守等待吧),“全”字是说人为王,也就是人命关天,一切的一切都必须在确保生命的前提下谈及。
所以,摩旅者看重的是整个安全的人生旅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绝不图一时之快。摩旅者亦不同于摄影的发烧友,对于他来说,更看重的是体验,是击中他心灵的那一颤,当然如果能拍摄到好的图片,与网友家人分享也未尝不可,但绝不为器材技巧或者刻意追求什么,随意的捕捉才是缘分和福分。
摩旅者有时也需要分享,在面对眼前美景、风土人情时,他也会想到,如果这一刻,他至爱的人,他的亲人能和他一起共同感受,该有多好。所以有时,条件允许,他会带上妻子儿女,虽然不能走远,但也其乐融融。
摩旅者,可能喜欢摩托,喜欢旅游,喜欢摄影,喜欢挑战,喜欢电脑互联网,喜欢文字,喜欢历史,喜欢风土人情、江山美人,喜欢森林花草,高山大海,但都不发烧。其实摩旅者,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们可能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但绝对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操守。
摩旅对摩旅者来说,其实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一种体验生命享受人生的途径。摩旅者是一群朴素的人,摩旅是摩旅者朴素的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