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目在古诗里指什么 诗人在诗中写到庐山瀑布的高度有什么望登上鹳楼看到那四种景物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山尽的白日什么意思?

[更新]
·
·
分类:城市
2859 阅读

千里目在古诗里指什么

诗人在诗中写到庐山瀑布的高度有什么望登上鹳楼看到那四种景物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山尽的白日什么意思?

诗人在诗中写到庐山瀑布的高度有什么望登上鹳楼看到那四种景物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山尽的白日什么意思?

望庐山瀑布写瀑布的高度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意思是太阳渐渐落山,黄河向东流入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站的更高

一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哪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白描写景,落日沉落山峰,黄河浊滚滚,奔腾向海。
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深沉思考,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付出更大努力,要想看见更远的地方,就要站在更高地方,要想在一个点有突破,就要升纬,俯瞰而下,一览无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了诗人的所想,道出了什么人生哲理?你怎么理解?

我个人体会不出什么人生哲理。
一方面,如果我想获得哲理,可以去阅读哲学书,那样比较系统、准确。
另一方面,这么浅层次的想法也能叫哲理,那么只能说我早就知道了,不需要王之涣来告诉我。
我觉得此说带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大弊端,就是脱离诗来谈诗,总想给诗歌赋予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永恒意义(即哲理),可问题是政治家、社会家、哲学家写的东西就是诗吗?他们就能算是诗人了吗?
可见,我们要欣赏诗,最好就诗言诗,至于是否还有别的含义,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必有一定之规。
首先,王之涣为什么这么写
王之涣要表达的是一种趣味,其实这不难理解,作为生活中的人,朋友见面就会开玩笑,这就是一种趣味,这些玩笑也可能是低级的,也可能是高级的,但前提是肯定是能让对方愉快。
玩笑的缺点在于,它的一些信息只能在小范围中流通,旁人可能听不懂。
诗歌则加以锤炼,它所要说的东西应该让大家都听得懂,听得懂的同时,又能感到一定趣味。
趣味的方式非常多,比如感慨、可笑、造境、动情等。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毕竟作家是有不同风格的,趣味本身也总在追求不同。当诗无法表达出新的趣味时,那么这种文体形式客观上也就消灭了。
唐诗即如此,并不是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没好诗,而是写不出新趣味了,大家只能在旧趣味中打转转,其实写得更精致、更完整,但它传播的价值确实已受损。
王之涣这首诗的趣味在于表达了一种胸怀,登楼之人可以以题刻“到此一游”为趣味,也可以写些风光美景,作为趣味,王之涣的趣味在于比较豪迈,将景色与人生结合起来,因堂庑特大,在当时还是有原创性的。至少让当时的诗人觉得:原来还能这么写。
随着此诗的经典化,后人一开始就被教导,这是经典之作,自然心生尊重,也就看不到它的缺点,但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诗不难写,老干体的一些作品可能比这个还有气势,为什么就不是经典呢?
于是,人们就会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神话这首诗,以让自己觉得经典果然不是平常人写出来的,具有非常的难度。
说它有什么大到不好懂的哲理,大概就是这种畸形心态的一种吧。
其次,王之涣这首诗好在哪
我们应该回到写作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这首诗。
他采用的是五绝,五绝只有20个字,很容易与别人相同,所以和设计logo一样,要刻意规避前代诗作,又要让别人眼前一亮,此外,还要合乎规矩。
五言比较短,承载内容相对少,所以重点在用虚字,加入虚字,方能显现出自己文笔的洗练,甚至连五言都觉得太长。
所以在这两句中,“欲”和“更”是用得比较好的两个字,去掉也没问题,并不改变诗意,加上了,也未必能增多少气势,但没有它们,味道就没了,这是王之涣比较用心的地方。此外,“千”与“一”,又是比较虚的字,几乎每首诗中都有,王之涣依然放进来,可见他对作品力量的自信。字字皆俗,味道却不俗,正所谓洗尽铅华,可见立意的高明。
古人学诗是为了写作,今人不学写诗,不知道写诗不难,但难在写着写着就自我重复,更深一层,则重复别人、失去自己,再往后,才能出于前人,写出自己,真到这个阶段,百不存一。很多人以为自己写的是自己的诗,其实都是“生吞李太白、活剥杜工部”,没有新的趣味,也没有新的想法,却声振屋瓦,迹近狂吠。
写诗是一门手艺,正如不会开车去欣赏拉力赛,没踢过足球去看世界杯一样,说的必然都是外行话,只会把中学没毕业的足球运动员说成是什么大师、思想家,其实都是胡勒。
王之涣的诗好在不俗、有趣,总之是写不来、不好仿,这就是它高明的地方。